1. 城陽江淮汽車4S店地址
贛榆縣名來源于山水秦置贛榆縣,現在史學界已無異議?!稘h書·地理志》載有贛榆縣,但在國家民政部輯錄的全國市縣歷史沿革中,卻在贛榆縣后加了個“金復設”,表明贛榆縣金時期是“復設”,卻回避了“秦置”還是“漢置”的問題。據1979年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出土的兩片瓦當,分別刻有“贛榆距”、“贛榆得”(榆從“扌”旁)字樣,從而確證贛榆縣為秦置。然而,由于贛榆縣治所多次移遷,后南遷郁洲,唐武德八年(625)省贛榆縣入東海,省祝其、利城入懷仁,現贛榆縣稱懷仁縣長達552年。雖然金復名后一直沿用至今,但縣名脫離故土時間太長,因而含義佚失。1997年版的《贛榆縣志》,輯錄了12篇關于贛榆縣名來歷的研究文章,實際上代表了從明清到現代七修贛榆縣志(含討論稿)的學者的觀點。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詞源學方面旁征博引,煞費苦心,卻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動機,忽略了特征名和特征名的起源,因而得出了不少錯誤的解釋。
地名一詞來源于希臘語,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,它的指代意義包括指位義和指類義,音、形、義、位、類是地名的五個基本要素。地名有社會性、時代性、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。地名是時代的產物,又具有相對穩定性,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,被稱為人文地理學的“活化石”。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由來、語詞的構成、含義、演變、分布規律、讀寫標準化和功能,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,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,研究地名的語源、語音、含義、字形及其演變,有助于地名的正名、正字和正音。
地名研究將地名分為住地名和特征名,特征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征,包括水文特征、地貌特征和自然植被特征。地名學研究地名的語言變化(詞源學)和命名的動機(歷史地理學)。地名分普通名和專有名,普通名表示地名的類,如河流、山脈和城鎮,專有名則限定或修飾地名的含義,地名學偏重研究地名的專有名部分。
“中華”是“中條山、華山”的合稱,這里是“丁村人”和“藍田人”的居住地,《史記》已有“中國”之稱謂。
秦統一中國后,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,因而秦國的發祥地“狄道”———天水市簡稱“秦”,這里曾是中國“人文初祖”伏羲的故鄉。渭水號稱八百里“秦川”,雍州南邊的山被冠以“秦嶺”,項籍分秦為雍、塞、翟三國,號稱“三秦”。秦皇島、徐福村、鄭國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。漢滅秦,劉邦曾封為漢中王,于是有了漢水。劉邦為了孝敬他的父親,在酈邑造了“新豐縣”供他父親居住,又把老家豐縣的鄉親帶過去陪他父親聊天,還免去租稅,今日的新豐鎮已成為西安鐵路樞紐。漢武帝以后,中原“秦人”改叫“漢人”,于是有了我們今天的“漢族”,進一步有了漢語、漢字。明清時外國雖稱中國為明國、清國,但漢人已經被固定了。
中國地名對于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較多,如河南、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山東、山西、青海、黑龍江等等。河流發源地稱源,山之南、水之北屬陽,山之北、水之南屬陰,例如濟源、遼源,沭陽、淮陽、漢陽、襄陽,江陰、淮陰、蒙陰等等;在中國東部水網低地,高阜處被稱為“丘”,壽丘、靈丘、頓丘、宛丘、商丘、章丘、封丘、安丘,成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場所;而天津、孟(盟)津、延津、河津、江津、寧津、夏津、鹽津都是渡口;郯城、彭城、諸城、虞城、項城、鄒城、薛城、夏邑、殷墟都是古國的首都、中國最早的城市;而壩、場、集、市、墟、店、莊、村、屯、堡等成了全國各族人民命名集市、村莊的通用地名。
海州地區的地名反映了這一地區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態?;鶐r海島都被冠以“山”字,如前(中、后)云臺山、秦山、開山、羊山、平山、達念山、車牛山、鷹游山、東陬山,并陸以后無需更名,似乎有先見之明;而山頭以動物命名的特別多,白虎、青龍、獅子、牛首、羊石、黃牛、野雞、鵪鶉、白鴿、馬蜂、蜘蛛……應有盡有,僅云臺山系,有五六十處之多。加上什么薔薇河、竹島、桃花澗、楓樹灣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詩意盎然,反映這里不僅自然環境好,而且文化底蘊深厚。
贛榆縣名棄用500多年后雖復名,但縣名意義佚失,也在情理之中?!督K省地名錄》載,贛榆縣名得之于山水。原淮陰市政府官員在某次省里會議時驕傲地說:“我們淮陰水資源豐富,有全國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,全市13個縣區,除盱眙外,縣(區)名全部帶水?!倍綎|臨沂地區13個縣市,就有8個縣名直接取自山水。
公元前224年,秦滅楚,朐縣入秦,屬薛郡,后為東???。公元前221年,秦滅齊,裂齊地為六郡,贛榆地入瑯琊郡。漢承秦制,《漢書》記錄了朐縣和贛榆分屬兩郡的史實。
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贛榆縣的左鄰右舍縣名的來源。
朐縣之名,源于朐山,后來也曾一度改叫朐山縣。朐,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?!掇o源》介紹“朐山”:“上有雙峰如削,俗稱馬耳峰”,峰高416.9米,至今仍為俯視海州,西望薔薇河、沭新河的最佳地點??上蹇滴跄觊g知州孫明忠因“山列州前,似錦屏然”,把一個好端端的和動物相關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學名稱,使本地人看歷史典籍時竟不知朐山在哪里,外地人就更不用說了,此為當政者戒。同時應當指出的是,縣得名于山,而不是山得名于縣。
再看祝其。祝其國名源于祝其山,祝其為人名抑或地名無考。莒滅祝其,楚滅莒。秦置祝其縣,屬東????!白F洹倍?,東海尹灣西漢師饒墓出土之竹簡為“況其”,一般認為祝其為誤傳,實際上“況”古時應讀“Zhu”,“三打祝家莊”古版圖書也為三打“況”家莊。由于民間口耳相傳,為避免誤讀,后世才把“況”改“?!?。祝其國都和祝其縣城就是今天的班莊鎮古城村。祝其山海拔225米,發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東流入海,即為現在的老朱稽河。祝其河為何變成“朱稽”河?恐為從事水利、地名或續志方面的人誤寫?!爸於隆贝迨且蚯f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,應為祝堵村。
懷仁縣源于境內的懷仁山。懷仁山海拔75.3米,現在山南邊有懷仁山水庫?!督贤ㄖ尽份d:“后魏置懷仁縣以此”?!豆饩w贛榆縣志》載:“東魏武定七年(549)置懷仁縣,后梁大定七年(561)廢義塘、歸義二縣并入懷仁,縣治北遷,另立懷仁城”。因此原縣治變成了“頭城”,新縣治從祝其河畔遷到了懷仁山麓。
東西連島秦漢兩代東?,樼鹂そ缬蚩淌癁殡钥h和柜縣的分界線,與《漢書》對照,朐縣、祝其和贛榆縣之間是柜縣。這里要指出的是,秦漢時“木”旁和“扌”旁相通,而柜、拒、劇、莒為同音假借,所以柜縣即為“莒縣”,莒國國都在今贛榆縣的大莒城、小莒城一帶,而贛榆、祝其、海曲(日照)以及現在的莒南縣、莒縣都屬莒國地域,所以莒縣名源于莒國名。
《漢書》“柜”后注“根艾水東入海,莽曰祓同”。首先,水為古代河流的通稱,江淮河濟為古代四瀆,“江水”因為長而變成了“長江”,“河水”因為水色黃變成了“黃河”,淮水也稱淮河,只有濟水不變。酈道元的《水經注》中所有河流均稱水?!案痹谒械浼卸疾椴坏?,當然是因為它小,但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,根艾的反切是“Gai”,因此,根艾水應為贛水,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,就像我們現在學習漢語拼音一樣把瓢(piao)聽成了皮襖(pi’ao),也可能不會寫“贛”這個字,同時贛榆應該讀成Gaiyu,而不應讀Ganyu。在地名學中,不應該用普通話為地名正音,例如,六安、六合的六都讀“Lu”,而滸墅關的滸則讀“Xu”。贛榆之贛就應讀Gai了。
贛水在哪里,自然不是鄱陽湖五水之一的贛江(水),而是現在的青口河。大小莒城為春秋時期的莒國的都城。秦設贛榆后至西漢,縣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,現城墻仍在??h志中討論的弇(讀Gan或Yan)榆山無確切記載。但從這條河溯源而上,發現這條河的上源有二,一是發源于莒南縣的洙溪河(洙水),兩源分別發源于十字路鎮草溝北嶺和相溝鄉楊嶺箭北嶺,在洙邊村匯合后西折向南流。另一源為臨沭縣唐嶺鄉境內的鎮武河,鎮武河三條支流發源于玉山,在鎮武廟匯合后入青口河(現為塔山水庫)?!杜R沭縣志》載:“玉山,在縣城東北15公里處,因山頂西南部有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,故名?!碧茙X鄉古時屬贛榆地,玉山不像古地名,是否是榆山之轉?兩千多年行政區劃變動頻繁,不無此種可能。因此,贛榆縣名應來源于“贛水榆山”,當然,榆山尚需考證。贛榆建縣于土城,其下游仍為柜縣,東漢建初五年(80),由于贛榆縣劃歸東???,因此柜縣臨海部分被劃入贛榆和祝其縣。
贛水是一條多沙河流,在土城建縣后,河道淤積,河中出現“古河套”(現為村)。因此金代復設贛榆時,遷至宋懷仁縣城城里,城里經歷了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六個歷史時期,號稱“六朝邑”。幾百年后,河道中泥沙又淤積出東、西“古河套”村。因而民國34年(1945),抗日民主政府把縣治遷到了青口?,F莒縣縣治城陽鎮歷史上曾為青州駐地,青口鎮也因青州??诙面偯?。
由于海州話和贛榆話方言的差異,金代在現贛榆縣羅陽鎮境內設置的鹽務機構———臨洪灶,因海州話臨讀Ling而被誤寫成嶺洪灶,進而簡稱“嶺灶”;而“魯南城”海州話南讀Lan而變成了魯蘭城,進而有了魯蘭河;而柘汪和羅陽境內古代河口的造船廠———“圬工”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寫成“吳公”,意義全失;宋莊鎮境內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積沙,像太平莊舊稱“沙頭”一樣,卻解釋為沙、寇兩姓合并取名沙寇村,純屬杜撰。因此對贛榆縣地名進行嚴格地考證,應是地名管理機構認真考慮的問題。
朐縣、贛榆、東海地名來源于山水也成為命名這一地區的慣例,灌云縣取灌河、云臺山首字命名;連云港因前有連島后有云臺山而得港名;連云市因港而得市名;灌南地處灌河之南;響水縣則直接取自響水口,以至于后人還出了個“響水口橋口水響”的對聯在全國征求下聯。
2. 建陽江淮4s店電話號碼
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重要次方言。經20世紀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確認,它是閩北方言的代表點,主要通行于明清時期建寧府屬的建甌、松溪、政和、崇安(今武夷山市)、 建陽等縣市, 以及浦城、南平、順昌等縣市中接近建甌的鄉鎮,使用人口在200萬上下。
建甌方言作為漢語方言大家庭中的一個小成員,在其實詞的語法表現方面,不論是詞形、詞義、或是詞的語法特點等等,跟普通話都有很多的一致性。然而,既是方言,就必然體現出它跟普通話的差異性。
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次方言,因此,它的實詞特點,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--閩東(以福州話為代表)、閩南(以廈門話為代表)、閩中(以永安話為代表)等,存在著比普通話更多的一致性。但是,既作為一個閩語次方言獨立存在,它在實詞特點方面,跟閩語其他姐妹方言,也存在明顯的差異,體現了閩北方言自身的特點。
福建在秦前是“七閩地”,為閩越族人居住,由勾踐后裔無諸、余善等領導。至漢武帝時,閩越人“數反復”,遂被舉族遷往江淮。但是,在當時交通、戶籍管理無序的情況下,深山僻壤中遺留的人當不在少數。這些人跟以后遷來的漢人融合,大量吸收了漢人詞語,當然也不能排棄他們仍在使用的本族語言,這就形成了獨特的閩語。雖然,今日閩語已基本使用漢語,但少數的、個別的閩越族詞語的遺存也在所難免。在日??谡Z中,有些詞語無法用文字表達,即使以擬音寫出來了,字面上也無能解釋。因此,我們認為可能是“閩越語”的遺存。
閩北與江西比鄰,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來做工、經商,不少人留居本地。他們因生存需要,學習使用建甌方言,但也夾雜贛客詞語。尤其他們的后人,以使用建甌話為主,卻也自覺不自覺地用上了贛客詞語,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贛客詞語,因而形成了閩語中的閩北次方言體系。
3. 陽江江淮4s店電話嗎
34開頭的是安徽省的
安徽省平原、臺地(崗地)、丘陵、山地等類型齊全,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、江淮臺地丘陵區、皖西丘陵山地區、沿江平原區、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,分別占全省面積的30.48%、17.56%、9.99%、24.91%和16.70%。安徽有天目-白際、黃山和九華山,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、水陽江、青弋江谷地,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,分別由中山、低山、丘陵、臺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。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,其中最高峰為黃山蓮花峰海拔1873米。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,其中以休歙盆地為最大。
4. 城陽區江淮4s店在哪
日照方言跟青島方言基本相似,但是仍有很多不同之處。就青島的方言膠南,膠州,黃島的方言比較相似。
日照方言介紹:
日照方言俗稱日照土話或日照話,是流行于山東省日照市地區的區域的北方現代漢語方言,屬冀魯官話—滄惠片—莒照小片。日照方言是山東方言的一部分,但在發音上與山東方言具有較多的差異性。日照方言在全國的方言里面具有較高難度,特點為“大舌頭”,發音多以平舌音為主,少有卷舌音。
日照方言,是日照人獨有的文化遺產。日照方言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方言,大約成熟于遠古的東夷文化(距今8300多年前)。日照方言是研究日照地區人文歷史的重要參考。在今天說普通話的時代,保持方言的純潔性顯得更為重要。
青島方言介紹:
青島話,是一種漢語方言,屬于膠遼官話,青州片,膠萊小片,其特征是舌音比較重、尖音團區分明顯。
狹義青島話指青島老市區方言(市南區、市北區、李滄區西部),也就是學術界較多討論的一種方言。是以即墨母音為基礎,融合山東各地方言(煙威、濰坊、日照等地)以及江浙、江淮、兩廣、京津等方言,再加上德語、日語的部分外來詞匯(例如古力、米達羅等)而形成。由于青島開埠后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多分區域聚居,造成了青島老市區方言聲調各區域并不統一。
而廣義青島話包括青島老市區方言,嶗山方言(包括李滄區東部和城陽區)、即墨方言、膠州方言、黃島方言(又稱海西話)、平度方言、萊西方言等。青島地區由7個市轄區和3個縣級市組成,各地方言的差異也反應出地域文化的不同。
5. 城陽江淮汽車4s店地址查詢
膠南客運站城陽07:30-10:30東岳-中級車型王臺鎮;每隔60分鐘發車一次膠南客運站城陽13:30-16:30東岳-中級車型王臺鎮;每隔60分鐘發車一次膠南客運站城陽14:15江淮-高級車型王臺膠南客運站城陽15:15江淮-高級車型王臺
6. 海陽江淮4s店電話
321228是泰州市的身份證。
泰州,簡稱"泰"。南唐時(公元937年)為州治,取"國泰民安"之意,始名泰州。泰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,地處長江下游北岸、長江三角洲北翼,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。
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,秦稱海陽,漢稱海陵,州建南唐,文昌北宋,兼融吳楚越之韻,匯聚江淮海之風。千百年來,風調雨順,安定祥和,被譽為祥瑞福地、祥泰之州。這里人文薈萃、名賢輩出,"儒風之盛,素冠淮南"。王艮、劉熙載、施耐庵、鄭板橋、梅蘭芳是泰州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。
泰州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,為蘇中門戶,自古有"水陸要津,咽喉據郡"之稱,是上海都市圈、南京都市圈、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。
700多年前,馬可·波羅游歷泰州,稱贊"這城不很大,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"。泰州所轄縣市(區)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、全國百強縣,同時泰州也是全國文明城市、國家環保模范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中國優秀旅游城市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。
7. 城陽江淮汽車4s店地址電話
信陽適合冬天玩兒的地方 信仰有許多美食,信陽絕大部分地處淮河以南,長江以北,為典型的江淮地區,是河南省唯一以米為主食的地區。在各種飲食習慣及烹飪技法上也都是具有江淮特色。羅山大腸湯、商城桶鮮魚、信陽胡辣湯、潢川光州貢面、潢川甲魚、潢川黃崗魚湯等。信陽盛產南灣魚,信陽烤魚自然成為信陽的著名小吃。在藝術方面,潢川皮影戲、羅山皮影等,潢川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,源起漢武帝時期,元代后流傳到南亞、波斯、埃及、土耳其及歐美。
羅山皮影從明朝嘉靖年間衍生長,至今在民間流傳,以羅山為代表的信陽皮影戲,是中國皮影四大流派之一?;ü膽?,主要孕成于光山縣,因而又稱光山花鼓戲,是省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信陽適合冬天旅游的地方 信仰適合旅游的地方有這些,博物館:信陽博物館、鄂豫皖革命紀念館、城陽城遺址博物館,國家濕地公園:平橋濕地公園、淮河濕地公園、龍山湖濕地公園、香山湖濕地公園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: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、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、 城陽城址、黃國故城、鄧穎超祖居、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,信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、國家衛生城市,2009年至2015年連續7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,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。
8. 東陽江淮汽車4s店地址
春秋時,吳越爭霸,越王勾踐都大越(今紹興),今東陽地屬越國。戰國時,楚伐越,又屬楚。
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),定荊、江南地,滅楚國,于故吳、越地置會稽郡(《史記-秦始皇本紀》。會稽郡治所在吳縣,今蘇州市)。翌年統一六國,推行郡縣制,今東陽地為諸暨、烏傷縣之一部分,屬會稽郡。
西漢初,廣封劉姓子弟為王,實行郡、國并行之制。高祖六年(前201)以會稽郡為荊國,高祖十二年更名吳國,景帝四年(前153),復為會稽郡,今東陽地歷為所屬。元封五年(前106),郡國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,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。新莽時改諸暨為疏虜,烏傷為烏孝。東漢建武初(25)悉復舊名。漢末興平二年(195),析諸暨置吳寧縣(《后漢書-郡國志》“諸暨縣”劉昭注、《宋書州郡志-東陽太守》),取“吳地安寧”之義,治所在水門村(也作大門村),為東陽建縣之始,屬會稽郡(東漢永建四年,會稽郡治山陰——今紹興),隸揚州。
三國吳寶鼎元年(266),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,治所在長山縣(今金華)?!斗捷泟儆[-婺州》載:以郡“在金華山之陽,縠水之東,因名東陽”。東陽一名始此,隸揚州。吳寧縣遂屬東陽郡。兩晉不變。南朝宋孝建元年(454),分揚州之會稽、東陽......五郡為東揚州,治所在會稽郡。后廢置不常,至永光元年(465)復并入揚州(《宋書-州郡志》)。吳寧縣在南朝宋、齊朝屬東陽郡,隸揚州或東揚州。南朝梁普通五年(524)復置東揚州,太平元年(556)又罷,梁還于東陽郡兼置婺州,陳永定三年(559)又改縉州,梁、陳朝還改東陽郡為金華郡,陳天嘉三年(562)于會稽再置東揚州(《梁書-武帝紀.敬帝紀》、《資治通鑒-梁紀二十一》、《嘉慶重修一統志-金華府》、杜佑《通典-州郡十二》、《陳書-文帝紀》)。吳寧縣在梁、陳朝屬東陽郡、金華郡,隸婺州、縉州、東揚州。
隋開皇九年(589),改東揚州為吳州,廢金華郡置婺州,廢吳寧縣入諸暨,分五鄉入烏傷(《隋書-地理志》、嘉靖《浙江通志-地理志》、康熙《新修東陽縣志-建置》)。同年改長山縣為吳寧縣,開皇十二年復改東陽縣,十八年再改金華縣(《隋書-地理志-東陽郡》、《元和郡縣志-婺州》)。與現東陽市之“吳寧”、“東陽”先后異地同名。大業初,廢吳州置越州,大業三年(607)復改越州為會稽郡、婺州為東陽郡。今東陽地隋代則分屬越州、會稽郡,婺州、東陽郡。
唐武德四年(621),罷郡置州,改會稽郡為越州,東陽郡為婺州。垂拱二年(686)、析義烏縣(唐武德七年改烏傷縣為義烏縣)東沖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置東陽縣(新、舊《唐書-地理志》、萬歷《金華府志-建置沿革》)??h名由來,唐《元和郡縣志-婺州》、《舊唐書-地理志-婺州》均有“取舊東陽郡名”之記載??h治即今吳寧鎮。屬婺州,隸江南道。天寶元年(742),復改婺州為東陽郡。東陽縣屬東陽郡。隸江南東道。乾元元年(758),再改東陽郡為婺州,東陽郡從此不再置。東陽縣屬婺州,隸浙江東道(治越州)。大歷十二年(777),升東陽為望縣(《唐會要》卷七十)。
五代,東陽縣隸吳越國,仍屬婺州。吳越王錢镠與淮南楊氏交惡,以“淮寇未平,恥聞逆姓”為由,于后梁開平四年(910),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(《輿地廣記-兩浙路》、嘉靖《浙江通志-地理志》、康熙《新修東陽縣志-建置》)。后晉天福四年(939),于婺州置武勝軍節度,東場縣仍為所屬。
北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,吳越納土歸宋。淳化元年(990),改婺州武勝軍為婺州保寧軍節度。咸平二年(999),復東場縣為東陽縣(《讀史方輿紀要-金華府》、萬歷《金華府志-建置沿革》)。屬婺州,隸兩浙路。南宋,復分兩浙路為東西路,東陽縣屬婺州,隸兩浙東路(路治紹興府)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,改婺州為婺州路。東陽縣屬婺州路,初隸江淮行省,后隸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(《元史地理志-江浙等到處行中書省》)。浙東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,大德六年(1302)移治慶元路(今寧波)。元末至正十八年(1358)十二月,朱元璋克婺州, 改婺州路為寧越府。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華府(《明史-地理志-金華府》)。東陽,縣屬金華府。明初,隸浙江等處行中書?。ㄊ≈魏贾荩?,洪武九年(1376)六月,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,東陽縣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(《明史地理志- 浙江》)。清承明制東陽縣屬金華府,隸浙江省金衢嚴道(《清史稿地理志-金華府》)。